发现传统 设计当代:水墨的创意之旅

(通讯员:陈康 拍摄:吴红威 李莹)2016年11月24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的《2016当代国际水墨设计展》·武汉站在艺媒楼音乐厅正式拉开帷幕。来自武汉美术学院、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0多所高校的30余位学院负责人知名教授学者围绕此次水墨展进行学术交流。李中扬、吴学夫、周耘三位教授应邀开展专题讲座,讲座由郑立波老师和美合日姑·丽阿布都外力同学主持。桂宇晖院长邬海峰书记等领导、嘉宾出席了讲座。

李中扬:传统的现代表现 现代的传统发现

2016年11月24日9:3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厅,李中扬教授做客《2016当代国际水墨设计展》·武汉站系列讲座,发表了题为《创意角度》的演讲。

李中扬首都师范大学设计学科负责人,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视觉设计与教育研究所所长,ICO-D国际设计理事会会员,AIGA美国平面设计协会会员。

讲座开始,李中扬教授先以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屠呦呦为引子,引出设计界令人仰止的大咖王澍、何见平,并以他们的成就为同学们画出了设计梦的两条路,研究之路和商业之路。

进入正题,李中扬教授从维度递进和转换,多元创意,中国智慧,设计之“绝”,优秀创意项目,研究所介绍,本人设计作品七个方面阐述了创意角度。

维度递进和转换方面,李中扬教授认为,应在策划、文案、平面、图形、符号中把握好一维二维的点线面,在此基础上再递进到立体的、空间的、体积的、环境的三维的长、宽、高的体验甚至动态的、影像的,交互的、媒体的四维的长、宽、高、时间的体验,从而产生更符合当下的线上设计要求的创意。

“创意是多元的,多元的创意需要多角度的发现”,李中扬教授通过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发现作品创意的多元性,多元的创意最终指向了同一个源头,独特的发现。李中扬教授用一张张图片向同学们展示一个个独特的创意发现,如,“金鱼瓶”的情感艺术想象,“汽车设计”空气动力学的运用,“自行车”挡板的发光设计等。

中国智慧方面,李中扬教授首先借用中国传统的“籍口共生”、“组字成诗”、神智诗等否定了“设计领域中国人没有智慧”的说法。接着,他以王序的《风月无边》,徐冰的《天书》展示了从传统流溢出的中国智慧。

讲到设计之“绝”,李中扬教授认为“绝”就是不可更改,一个作品设计出来达到不可更改的地步,这个作品就绝好了。他以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中国银行标志为例,中国银行的标志由会徽、汉字、罗马字三者组合,他尝试着更改,竟发现无论怎么改都不行。

优秀创意项目方面,李中扬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敦煌艺术展项目,台湾原产地概念:台湾特色项目开发,旧城改造·法国画墙景点项目以及霍夫曼的大黄鸭设计。

研究所介绍方面,李中扬教授在展示自己的研究所的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设计教育理念,既实验、实践加实战。他还以自己坚持8年的“视觉亲北京”项目为例提醒同学们既要有作品也要产品,要将自己的作品转变为产品。

本人设计作品方面,李中扬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众多自己的优秀作品并为同学们列出了100个设计研究选题。同时,他还强调线上视觉设计的重要性,为同学们拨开了设计师职业的走向。

互动环节,针对设计专业研究生该如何做的问题,李中扬教授认为,一是要养成良好习惯,每天上网一小时了解世界最好的作品;二是要慢事快做,急事稳做;三是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和竞赛,要学会线上设计思维。

讲座结束,郑立波老师对李中扬教授的演讲进行了梳理总结,桂宇晖院长对李中扬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

吴学夫:不用正常人的脑子想问题

2016年11月24日下午2:3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厅,吴学夫教授出席《2016当代国际水墨设计展》·武汉站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创意的思维》的演讲。

(吴学夫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主任、艺术跨界研究所所长。)

讲座进行,吴学夫教授从自己在山东威海发现的一家名为 “创意”的海鲜店谈起,他谈到,全民创意时代已经来临。创意时代的创意思维,吴学夫教授认为,应从五点把握。一是创意与文化的纽带;二是“概念”的开掘;三是视觉形式的策略;四是打破常规思维;五是创意背后的哲学和社会文化。

“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分解的切割的,中国的思维方式是水墨形态的,是感性的、模糊的、融合的、变通的”。吴学夫教授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分辨了中西方创意思维的差异。

谈到“概念”的重要性,他用同去法国留学的朋友的“水上酒店”的创意为例。 “水上酒店”的设计运用“浮萍”概念,浮萍是象征着漂泊的游子,这个概念被被法国设计大加赞赏并获得成功。

视觉形式的策略方面,吴学夫教授向同学们讲解了“中国东西”项目设计的线条、形状、色彩、产品等视觉形式。他还讲述了 “中国东西”背后的故事。 “中国东西”四个字是传媒大学食堂洗菜阿姨写的,色彩取自最普通的红蓝编织袋,而吴学夫则负责策略的制定、执行形成最后的设计。

创意的思维是打破常规的思维,吴学夫认为打破常规往往要不用正常人的脑子想问题。不用正常人的脑子想问题不是人不正常而是让我们跳出常规和思维定式,在一种新的,动态的,人与人的互动中考虑问题。

吴学夫教授最后以路易威登的“旅行”广告展示了创意从过去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与哲学、政治、社会文化相携互进。

周耘:世界音乐——音乐生活的深刻革命

2016年11月24日下午4:3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厅,周耘教授做客《2016当代国际水墨设计展》·武汉站系列讲座,发表了题为《世界音乐——音乐生活的深刻革命》的演讲。

(周耘,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暨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

讲座开始,周耘教授首先从《世界音乐》课程和民族音乐的蓬勃发展谈起,通过21世纪世界音乐的深刻革命宣告世界音乐的世纪翩然而至。

接着,周耘教授介绍了作为音乐文化发展里程碑的世界音乐的概念,他认为,世界音乐是人类创造的全部音乐文化。世界音乐概念的确立是在批判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前提下对人类创造的一切音乐文化的包容。

在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的讲解中,周耘教授调动大家的视觉和听觉展示了不同国家的传统乐器,有日本的尺八,印度的西塔尔,印尼的佳美兰,爱尔兰的风笛,巴拉圭的竖琴等等。紧接着,周耘教授抛出一个问题“人问什么歌唱,乐器为何而生?”针对这一问题,教授从音乐的审美、娱乐、权力象征、仪式、语言沟通等功能做出解答。随后,他向同学们介绍了不同的音乐唱法,如真假声结合唱法,超级低音唱法,超级高音唱法,双音唱法,动物模仿唱法,直声唱法等。

“音乐是国际语言吗?”周耘教授认为,音乐观念是多样的,印第安人把音乐当做神圣的,印度人认为音乐是神秘的。就世界音乐而言,周耘教授认为,狭义讲,世界音乐指民族的传统音乐。如,印度的西塔尔,印尼的佳美兰,爱尔兰的风笛,巴拉圭的竖琴等传统乐器的演奏。广义讲,世界音乐是多元文化层次上的艺术,如,休斯·德·库森的《巴赫到非洲》是典型的世界音乐的新概念作曲。

“水墨是中国的传统,正如中西方音乐中没有的音腔”周耘教授最后说,“世界音乐方兴未艾,对音乐生活的影响日甚,在这种格局下,我们要把握多元文化机遇,立于世界音乐超透,振兴中华音乐文化”。

讲座过程中,周耘教授频频与桂宇晖院长赵飞老师互动交流。讲座最后问答环节,周耘教授把世界音乐归于多元文化层次上的艺术解答了王大员老师关于音乐包容性的问题。

讲座结束,桂宇晖院长对周耘教授的深情演讲表示感谢,对北京设计周《2016当代国际水墨设计展》▪武汉站的顺利举行表示祝愿。最后,他总结道,好老师有三个层次,一是学生喜欢老师这个人;二是学生喜欢老师的课;三是学生对老师研究的东西感兴趣。现在,好老师已经将好作品用好的平台呈现出来了,就等大家一起来体验水墨的创意之旅,一起去发现传统设计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