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学科前景 助力新文科发展 新闻传播系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



(通讯员 尚媛媛)2020916日下午,新闻传播系教师在艺术与传媒学院1308室召开了以“提升治理能力,深化综合改革,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为主题的办学思想大讨论。新学期伊始,老师们带着对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以及对我校新文科规划的观察畅所欲言,在思想的碰撞和共鸣中加深了对教育教学思想的理解。

 

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科普传播的发展方向,促进科普成果的转化

黄爱武老师结合她参加全国科普会议的收获,对我校科普工作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她认为如果没有科学素质的提高,科技创新就无从谈起。作为本科的基础教育,应该从科普开始。目前我校、我系也在加强科技传播方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正符合这个创新格局的新趋势。

喻继军老师表示高校对人才的评价标准需要多元化。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办学,应该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的办学规律。对艺术与传媒学院以及新闻传播学科的投入产出、人才引进、成果考核等评价标准也需要更加公正客观。专业发展的希望在年轻老师的身上,要为年轻老师提供迅速成长的机会,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革新发展思路,建设智媒时代的“新文科”

宁薇老师针对智媒时代新文科、新艺科、新工科”,尤其是新闻专业的发展阐释了自己的看法。关于新闻传播学的未来发展,她认为可以利用我校地学相关领域的优势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与学院内部设计、音乐专业也可以加强融合,培养出能熟练运用数字动画、VR技术等制作虚拟现实新闻的专业人才。

尚媛媛老师依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20年工作要点》提出教育部将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纳入工作要点促进“新文科”的进一步发展。新闻传播以及艺术设计等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等特点有大量实验性教学和科研内容。增加文科实验室的投入,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我院的办学条件、还可以为全校多学科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提供及时有力的服务。

吴颢老师指出近几年,我国智媒行业发展处于世界前列,认知传播、算法伦理等众多新兴议题亟待传播学学者积极探讨。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模式提示我们利用好学校的学科优势。建议学校或学院提供更多的教师发展计划,比如进行前沿技术的在职培训,为老师们的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李静老师认为智能时代新文科的发展,核心是学科的定位问题。新闻传播学科的科研提升和实践教育同样重要。新闻传播学科在人文社科学科中交叉性最强,科研的潜力巨大。科研成果并不能以期刊、论文等进行单维度的评价。在未来,需要我们的学生带着研究的思维去完成对信息的传播和分析。除了实践之外,科研也应该成为我们新闻传播专业的名片。

刘义昆老师从完善制度的角度指出学校、学院对学科发展的重视和投入是决定办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学校、学院和专业自身形成的合力才能有效的推进学科的发展。在学校、学院的人、财、物的配备要考虑不同学科之前的均衡。新文科的建设是全局一盘棋,学校的顶层设计、治理体制也需要同步革新。

 

三、坚持课程思政,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丁洁老师结合新闻传播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建议。新闻学专业教育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把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整体的教育目标相结合,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构建新闻学课程体系。通过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交流与经验分享。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

彭红燕老师就如何做好一名高校的教师进行了发言。她认为应当注重言传身教,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专业课的教师要注意教学和专业知识、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紧跟时代,及时将前沿动向引入教学。服务社会的意识,教育学生把小我融入大我的意识,要结合专业领域为公众服务。

关于目前教育教学的任务和培养方向方面,王大员老师根据对毕业生的走访指出目前众多大型企业的新媒体中心急需大量新闻传播从业者,应当结合当前整体媒介从业形势的需要适当引导学生拓宽就业视野,调整就业意向,为未来的发展做好规划。

会议的最后由分管新闻传播学科的张梅珍副院长做了总结发言,她表示全系教师们共聚一堂,各抒己见,围绕教育教学的热烈讨论即交流了思想又拓宽了视野,有效的帮助大家厘清了思路,加深了认识。学院首先要在大的学科背景下,根据学院三个学科的特点进行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专业的发展要紧扣学校的发展战略,加强和优势学科合作,思考学科未来的发展,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作为教师,既要有危机意识,也要用化危机为转机的建设性思路推进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