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一流设计专业及其课程、教材、人才建设研讨会” 及专家委员会会议纪要

“新时代一流设计专业及其课程、教材、人才建设研讨会”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快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于2018年4月14日—4月15日在湖北武汉正式召开。

本次会议由武汉工业设计协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主办;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和北京大学出版社承办;并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浙江大学设计学学科、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等60余所院校支持;湖北高教学会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齐鲁工业大学艺朮学院、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协办;且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设计教育工作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国际艺术设计与传媒院校联盟(Cumulus)的指导下,130余位艺术与设计类院系负责人及其骨干教师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分两个会场,3个环节。第一会场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于4月14日14:00开始的学术讲座和专家委员会会议;第二会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八角楼会议厅,于4月15日8:00-13:00的研讨会。

第一环节  工作会议、学术讲座

主持人:武汉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名誉院长陈汗青教授。

4月14日14:00—16:00在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礼堂举办了学术讲座,主讲嘉宾为: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马赛教授。

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等近30余  艺术设计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商讨设计教育大计。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董事长程凡、名誉院长陈汗青、副院长毛春义、陈顺安等校领导出席了交流会。陈汗青教授谈到对教育部2018年 工作要点的认识:强调在去年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上,建设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及引领示范基地,课程教材建设是其支撑;育人是教育之本,课程是育人之本,教材是课程之本。建议各位专家学者要关注教材撰写,研究让学生感兴趣,充分激发学生潜能的课程与教材,为推进中国一流本科、专业、人才、课程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随后,陈汗青宣布“新时代一流设计专业及其课程、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成立,并为各位委员颁发聘书。

在专家委员会研讨中,专家学者们结合实际,对教材出版、教材定位等现实问题,以及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人才建设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纷纷为中国设计教育建言。

会议期间,咏归小礼堂举办了专家学术讲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马赛以“PI设计”为题向大家介绍了清华大学“知、智、志”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他还分享了该校产品设计的相关案例。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宋协伟在讲座中提出了对未来教育的反思,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设计现代大学?他对这一问题作出解答,要建设适应现代社会环境的“全球新大学”。他结合世界顶尖大学的案例,强调设计教育应该具备启迪思想的能力,用其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具备的潜力去改善世界。

undefined

学术报告厅照片

第二环节  专家委员会会议

4月14日16:00—18:00在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得一堂举办了专家委员会会议。出席的嘉宾有陈汗青教授、孙守迁教授、宋协伟教授、马赛教授、朱钟炎教授等,共有39位正副院长、主任、教授参加。

undefined

专家委员会会议会场照片

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六事业部艺术与设计出版中心主任孙明介绍,并委托武汉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名誉院长陈汗青教授代为主持。本次会议讨论热烈、充,在一4月14号下午,会专家们初步在教材委员会国家专业建设、出版社教材务、人才培养与教材定位方取得一些共识。

一是本次会商讨成立一流教材建设专家员会,陈汗青教授和李虎主为专家委员会代表颁发聘请书。

二是后期将过有效沟通、传播、交流,分发挥专家委员会资源与权威性优势,为一流设计专及其课程、教材建设服务

三是对教育2018年建设一流本科、一流业、一流课程、一流引领示基地有了明确认识向大家传了年底启动本科专业评估、家专业建设的动向

四是听取北大学出版社第六事业部虎介绍教材出版形式,以及“互联网+”教材内容的AR建设等。大家讨论了互联网对教学冲击,认为知识服务,知识付费、文化自信等应成为新时期教材出版的重要价值。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教授专门谈到未来设计教育的走向和当代设计的一些重点趋势,认为在综合价值导向下,通过知识创新和智慧启蒙,培养有趋势预见力和应变能力的新型设计人才,提出教材建设应围绕专业如何办好、够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展开,使教师成为引领设计专业前行专家。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改革:

教育体系调整框架设计学院不是“学生工厂”,而是“知识工厂”。设计教育应该具备启迪新思想的能力,用其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具备的潜力去改善世界。弱化专业界限,融合各学科。

课程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启发学生自主研究与学习。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马赛教授也持同样观点,认为教材要和时代联系紧密,设计专业与工科不同,工科比较注重数理联系,而设计专业似乎教材编完就是过去时,但教材会有指导性,范围性,我们要搞清楚这些,才能有用。

国务院设计学科评议组专家、浙江大学设计学科负责人孙守迁教授以汽车贡献度和专利贡献度为例,指出创新设计如果跟风,将没有贡献,贸易战就是创新设计问题,高质量发展也靠创新设计,教材定位要高质量化,不要老生常谈,要把我们的学生打造成世界舞台中央的角色而不是配角,在这方面教材起到支撑作用,定位要精准,体现我们的价值。

同济大学朱钟炎教授也认为,传统工具表现和现代工具表现不一样,设计是交叉学科,用什么教材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美术学院、原西藏大学美术学院黄斌斌副院长从设计教育反思层面指出:过去的设计分科教育往往培养的是心智相对封闭的学生,让学生变成心智开放多元的心智模式是新时代设计专业建设目标,教材建设也应在内容、形式、实验性、探索性上动态突破。

undefined

专家委员会会议合影

第三环节研讨会会议

4月15日8:00—13:00,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校区八角楼会议厅举办了大会研讨。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浙江大学设计学学科等67所院校,132位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类院系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及其他一线教师济济一堂。

undefined

研讨会合影

4月15日8:00会议准时开始,由武汉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名誉院长陈汗青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桂宇晖院长主持。

大会首先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晓波院长、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娄永琪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湖南大学设计学院何人可院长带来的“一流学科与专家建设”视频访谈及对本次会议的祝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傅安洲副校长代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与主办单位的部分代表一起进行了会议启动仪式。

武汉工业设计协会会长陈汗青教授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前期筹备情况、会议主要议题和未来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的建设要求和思路;强调要办一流专业、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成果,必须把一流课程、一流专业、一流教材和一流运行平台推上去,这样才利于自身专业发展。

4月15日上午研讨会紧密围绕基于新《国标》的“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教材”建设路径、设计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立体化创新教材编用、国家教材局政策解读、“中国方案”目标下高校艺术与设计教育、教材发展趋势等相关议题进行了热切讨论和交流。会议一直持续到下午13:00,虽然时间较长,但学术氛围浓厚,相关研讨内容如下。

一是基于国标的卓越创新设计人才产学研协同育人路径。湖北大学艺术学院许开强院长指出一流学科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是由本科教育质量决定的。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王方良副院长从模块化教学改革、示范性课程、海外教学项目、国际设计营方面解读专业与教材建设。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崔天剑副院长认为教学方法决定课程,专业特色应在教材建设中展现。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侯文君教授以本校设计专业科技与创意实验班,企业招聘数据、企业人才要求梳理设计知识能力,让新科技引领教材。

二是“一流专业”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华中科技大学城规学院副院长蔡新元教授谈论了工科大学如何办好设计专业、设计被融合和模糊化,介绍了华科跨学科、跨性质的设计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和社会服务。四川美术学院吕曦教授从设计历程梳理设计人才变化、递进式课程结构及专业建设经验,指出教学改革也是一个设计和探索过程。

三是“中国方案”目标下高校艺术与设计教材编用与趋势。同济大学朱钟炎教授讲述了教材和课程应如何建设,指出教材是培养人才的根本,无论是教材还是课程都要不断地更新与创新,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六事业部李虎主任讲述了互联网+教材的解决方案,一流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目标和思路,以及未来教材的发展是从教材到课程再到知识服务的过程。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徐海翔教授专门讲述专业教学服务地方需求、区域经济、以实践体现民族特色。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周峰院长提出教材围绕解决问题进行教学,形成对社会问题关注和系统思考方法。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陈莹燕副院长认为未来设计专业教材的无纸化、虚拟化、互动型、多维度、分层次、功能机制五个方面很重要。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胡飞、鲁迅美术学院胡秉文教授认为本科建设要强生须先强师,一流学校、一流专业实质问题是教师和教材。中央美院设计总监、创意联盟潘鹏秘书长指出互联网技术革命是影响设计学科定义的因素,新的设计学科教材紧缺,出版社应从新学科角度多考虑。

经过2天研讨,本次会议在专业建设、出版社教材服务、人才培养与教材定位方面取得了如下共识:

1. 进一步明确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的5大要素:研究方向、中心团队、教科基地、项目成果、机制氛围。持续发展和完善高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国际一流学科、专业的硬件环境与软环境,建设一流设计人才学习、研究、创作和成长的完整通道。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人才及其引领示范基地建设是2018年高校深度推进的重要任务。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相辅相成,学科是专业发展的龙头与基础,而课程、人才、教材是打造一流专业的核心要素。

2. 会议重视与支持各高校优势专业积极建设与适时申报一流专业。特别是有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的优势专业;或入选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或基础较好的智能产业类专业。创新性、革命性是设计人才进化双原则。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目标明确、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能体现本专业的发展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高。

3. 建设好教师团队至关重要,一流专业的实质问题是高质量教师。专业负责人社会声誉高,教师团队整体水平高,结构合理,在教学改革、资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效显著,省级以上教学名师等。注重跨学科、跨性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创新实践和社会服务。一流教师团队是跨领域、甚至跨国性的集合。

4. 深耕专业平台。努力创建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或国家级、省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创新中心;或省级以上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使专业平台建设和运行规范有效,共享程度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成效明显。

5. 在这巨变的时代,注重协同育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间的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有彰显办学特色的产教融合项目,有与相关名企共建产学研平台;与用人单位共建长期稳定的实践育人基地。在围绕国际合作,信息化教学、双创教育、科教结合、产学融合等方面创建标志性成果。

6. 教学质量。努力取得国家级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国家级、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专业教育教学内容改革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生在学科专业竞赛活动中获得国家级等级别奖项。学生报到率、初次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社会影响大。

7. 未来的课程和教材要推进纸质教材和数字媒体资源融合,把握质量和创新,面向世界,创建一个激发所有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我们的教材、课程要跟上变化。课程内容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要根据时代发展去更新。教材和教学方式要打通专业壁垒。阻碍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则有害无益。核心是帮助学生选择有意义的课程, 使学生“带着使命感去学习”,并以此为基础,使学生目标清晰,支撑毕业10年以后的职业生涯。这是学生成长的必备条件。

8. 构建一流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以往。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理想中的状态是以现实世界问题为基础,对传统的学科与部门结构进行合理的拆分与重构,形成复合的新兴专业学科。多学科知识重新融合在同一个知识框架的体系中,学科专业的界限被模糊,学生研究所涉及到的领域更丰富。如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的“跨界设计专业”。传统大学模型往往是静态的、线性的机器,各学科像齿轮一样卡在一起,相互关联但各自为政。设计师重新思考设计,扮演社会变革的推动者,从设计“东西”转向这些产品所处的上下文语境——复杂的系统。

9. 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设计新的模型来解决世界当前面临的问题。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的机构应该创建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综合性知识平台来应对全球性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大学作为机构的每一层面,将创新作为设计和操作的关键元素,重新设计现代大学。设计一定要转型,改变看待设计问题的角度,改变对普通设计问题的思维方式,围绕解决问题来进行教学,形成对社会问题关注和系统思考的方法。建设多维交叉的学科研究体系,建设具有本土立场和全球视野的科学研究系统,建设多层次、多通道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10. 人类进入“共享经济”新纪元。“交换价值”被“共享价值”代替。协同共享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数十亿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共享出行、共享金融、共享美食、共享健康、共享公共资源、共享知识教育、共享任务服务、共享物品……滴滴快车、共享单车、众筹、网易公开课。未来二三十年教育将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认知、互动、使用、分享、流动五个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预见商学院将是下一个较大的设计师出产地。人工智能,能源或生物科学是三个 “大有希望的领域”,年轻人可在其中获得成功并产生巨大影响。文化和社会(艺术与设计)遵循生命法则:未来普遍产生于动态的变革,在这种变革中,危机将通过创造性的进化而得到克服,从而使系统达到更高一级的平衡。

(本文中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