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传播学专业2005年12月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批,于2007年9月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
本专业现有教师20人,实验员 1 人。教授5人,副教授10 人,讲师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75%。
在传播理论与实务方面,我校研究起步较早,取得了一批相应的成果,现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单位,黄德林教授在省内外享有一定声望。在影视传播方向,肖峰教授、王革副教授、王大员副教授、郭林副教授都具有较长时间的媒体从业经验,同时发表影视传播研究论文40多篇。
2000年4月至2005年3月,本专业教师发表论文145篇,出版专著11部,获省部级奖6个,科研成果被采用4项,直接经济效益2000万元人民币。课题主要来自品牌策划与包装等领域;以李江风教授、喻继军副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完成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项目,对云台山品牌的确立与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云台山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做出了贡献。近三年内拥有科研经费77.9万元,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18项,经费合计67.9万。
传播学专业现有电视摄像实验室、电视编辑实验室、视音频实验室、电视观摩实验室、网络传播实验室、品牌研究实验室、小型演播厅等,专业实验室1030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412万元。
| | | |
| |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广告创意与品牌策划研究、公共关系、报纸发行研究、编辑出版发行研究。
| |
| | 研究重点为:影视文化传播与变迁研究、资讯内容及传播方式的数字化、电视节目形态、传播方式和栏目创新、图片传播、中国广播电视业跨媒体、跨地区发展战略研究等。
| |
| | 研究重点为:跨文化传播的现实与发展、探讨中西新闻传播业与新闻传播观念演变的轨迹,总结中西新闻传播思想,探寻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方向及价值取向。网络媒体、手机等新媒体的研究方法与扩散研究等。
| |
1、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富于创新精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
2、传播学专业硕士生应掌握本学科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熟练从事新闻传播实践工作和本专业科学研究工作的动手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
3、本专业为媒体和传播业培养应用与研究并重型人才,硕士生应精通广告、公共关系、编辑出版、媒体运作等实际业务知识,同时重视理论研究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毕业后能够胜任一线实践工作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 | | | | | |
| | 政治(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科)
| | | | |
| | | | | |
| 传播学理论研究Studies of Communication Theories
| | | | |
| 传播学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 | | | |
| | | | | |
| 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Theory and practice on TV and Broadcasting
| | | | |
|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ass Media and Mass Culture
| | | | |
| 新闻传播史Studies of Media History
| | | | |
| 媒介经营与管理Studies on media Management
| | | | |
| | 网络传播Internet Communication
| | | | |
| | | | | |
| 新闻名家与名作评析Analysis on the Masterpieces of Reporting
| | | | |
| 人际传播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传播法与传播伦理Media Regulations and Ethics
| | | | |
| | 纪录片创作研究Studies on Documentaries
| | | | |
| | | | | | |
| | | | | | |
| (1) 新开设课程外,课程编号按现有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填写(对于有些课程无法十分肯定其编码,可以空出,由研究生院填写)。
(2) 理工类学科的硕士生必须选修一门人文类硕士生公共选修课。非理工类学科硕士生必须选修一门理工类硕士生公共选修课。
|
| |
| [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新华出版社1990年中文版
[英]麦奎尔、温德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
[美]斯蒂文.小约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
[法]阿芒.马特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
[英]阿伯克龙比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
根据研究生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较好地完成应有的实践过程。对传播的理论与方法要有整体的认识,掌握本研究方向的最新理论与趋势。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每学年应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并在研究生院网页的学术公告平台上发布信息,由指导教师负责对其学术报告进行考核。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学期期间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在核心期刊或我校规定的权威和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
发表的学术论文应该与所申请的学科专业领域相关。且署名作者必须为第一作者。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完成的论文包括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课程论文和学年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学位论文则统一采用学术论文形式。硕士生修满学分并考核合格后,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硕士生必须在第三学期至第四学期初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写出书面论证材料和工作计划,就论文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做出论证,经指导老师同意之后,开始撰写论文。凡未通过开题报告,需重新做开题报告的研究生,应根据评议组意见,进行认真调研,在条件成熟后再次作开题报告,直至通过。
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按计划进度独立完成。论文的选题应当在理论上和应用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既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有时本科学发展需要的理论或应用研究。论文应对所研究的课题在某些方面有新的见解。论文的篇幅不应少于3万字。论文格式要求严格按照学校《关于统一博士生、硕士生学位论文格式的规定》执行。硕士生应在第四个学期提交论文并再校内公开的进行学位答辩。答辩委员会同意通过并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复核后,准许授予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过半数同意,可以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